• 回答数

    0

  • 浏览数

    3

  • 收藏数

    0

作者:admin 发表于 昨天 21: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这是赵嘉俊 的第 75篇原创文章
现代社会车水马龙,生活节奏很快,人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快马加鞭,仿佛不快一点,就会被时代抛弃。
但生活中,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不着急而且很平缓。正如《格言联璧·存养类》所言:“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真正成熟厉害的人的做事方法通常有三点很重要:得慢言语得缓得定
做事得慢
清代学者俞万春曾说:“事缓则圆,急难成效。”遇到事情,操之过急有时候只会火上浇油;如果放慢节奏,慢慢处理,事情反而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林萍曾有过一段短暂的电视台记者工作经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采访一些有故事的人时,如何抓住时机,抛出问题,对方才能真情流露,侃侃而谈。

起初,她跟随着台里的记者,也见习过几次采访。可每次,都是一摆好机位,主持人就忙不迭地直奔主题。于是,对方也就十分严肃认真地“答问”。看似工整严谨,却丝毫都不感人。

对于这种近乎冷血的问答式采访,林萍不敢苟同。她时常利用业余时间,看一些大平台制作的访谈节目。揣摩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同一个问题,如何提问等等。

后来,林萍渐渐对此采访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每次采访前,她都会做足功课,对被采访者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然后选取与采访主题有关的一些小细节入手,从一开始拉家常式的聊天开始,快速融入对方的语境中。

尔后,在两人渐渐达成共识的时候,再就需要采访问题进行坦诚交流。如此一来,每次林萍出去采访,都能采集到被采访者充满感情的讲述。很多“金句”和感人的瞬间也出人意料地多了起来。这让林萍有了很大的成就感。

后来,林萍调离了记者岗位。但这段经历,却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得慢,找准最佳时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得慢,不是行动缓慢,而是懂得先找到问题症结,思考应对之策,方才着手处理。
曾仕强说:“现代人常说的一个字,就是:快,其实快是最容易误事的,在做一件很大的事情之前,中国人都是有一定套路的,我们会先把情况搞清楚,做出合理的判断之后,才有动作。”
小事着急没意义,大事越急越慌乱。遇到事情,先谋略对策,而后行动实施,表面上看似缓慢,实则事半功倍,是最快的处理方案。遇到各种难题,不妨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满满来,往往柳暗花明。
言语得缓
曾国潘:“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真正有水平的人,说话之前,都先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才会显得慢悠悠。这种人一般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结论,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明代朱元璋打天下时身边重要谋士刘基,就属于此类,刘基本是隐士,神龙见首不见尾,被朱元璋招入麾下做谋士后,整天不苟言语,也不怎么出主意,是个小透明一样的存在。
一天,在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后,朱元璋就是否放弃应天的问题上,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平日里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们,七嘴八舌,唾沫横飞,但除了痛骂失守太平的常遇春外,只会说些汉军强大,我军弱小这些无用之话。总而言之,决不能战,战则必亡。
而刘基冷眼看着那些落井下石的谋士们,心底却在分析局势,等他们停止了议论,刘基才平静但掷地有声的说道:“敌人虽然强大,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汉军也是很容易的。”
刘基寥寥数语,却令心灰意冷的朱元璋勇气倍增,斩钉截铁的吐出四个字:“此地决战!”千钧一发之际,如果没有刘基思辨后说出的言语,或许明朝的历史就要改写。
老子曰:“大辩若讷。”表面上看好像嘴很笨,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的人,可能才是真正会说话的人会说话跟说话多、说话快具有本质的区别。
平日里,那些心直口快之人,往往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不经意间,可能就会伤害到他人;那些滔滔不绝之人,看似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可能言之无物,喧宾夺主。真正厉害的人,尽管言语迟缓,却彰显缜密与扎实。
做人得定
古语有云:“万仞高山,始足于稳。”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一定要立足于一个“”字,这是做人的至高境界内心成熟稳重的人,遇事从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定的住自己,懂得稳扎稳打,才能厚积薄发的道理。
司马光学风严谨,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为编定《资治通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共222种,计三千多万字。他为自己规定,每三天修改一卷。一卷史稿四丈长,平均一天修改一丈多,若遇事耽误了,事后必须补上。
每天晚上他总是让老仆人先睡,自己点上蜡烛阅读到深夜,第二天凌晨又起身继续工作,天天如此,十九年如一日。夜里,他怕因困乏睡过了头,便让人用圆木做了个枕头,木枕光滑,稍稍一动,头即落枕,人便惊醒。后人称此枕为"警枕"。
司马光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整整两间屋子。书法家黄庭坚曾看过其中的几百卷,发现这些书稿全部是用工笔楷书写成的,没有一个草字。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用了18年时间,开始编写时,司马光48岁,编完时,已是66岁的老人了。这18年,司马光"秉烛至深夜,警枕破黎明。"长期的伏案工作,耗尽了他的心血,刚过60岁,他使视力衰退,牙齿脱落,面容樵惮。
《资治通鉴》写成后,还没等出版,司马光便与世长辞了。
也正是司马光定的住自己,18年来的努力与执着,才使得《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学文化遗产之双璧,海内外飞名远扬。
民间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性急喝不了热锅粥。”做人如果急功近利,想要一步登天,就如墙头上的草,头重脚轻根基浅,做不成大事。
书要一本一本读,路要一步一步走,虽然很慢,但是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会化作我们的思想和阅历。做人稳重,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格局。
人生是场修行,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慌不忙;真正好的人生,总是慢慢来过。

事,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才能事做圆满;
言语,谨言慎语,三思而后言,彰显心思缜密;
做人,不急不躁,耐心而踏实,方才行稳致远。
正如杨澜所说:“人生应该以缓慢的姿态行走,如此心境,就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大喜大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高级模式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AI客服助手

×
AI
您好!我是AI客服助手,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

请先登录后使用AI客服助手

立即登录
内容由非常AI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相关风险需自行承担。

赚钱

会员VIP

留言板

商务合作

联系电话:17308937318

QQ邮箱

QQ:118275

邮箱:118275@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