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这面大镜子里,不仅可以照见历代王朝兴衰;同时也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官场内部的发展轨迹,然后从中提炼善政的准则,看看当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官。
1
欲影正者端其表
许多基层单位的各类选举,仍习惯于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正”字来计票。这是因为政治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一个“正”字。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
孔子屡屡强调,从政者首先要“以身为本”,率先垂范。
作为政治的实践者与实行者,官一旦失“正”,便丧失了影响力与合法性。故:“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好官必然是贤良方正之表率。
2
嗜欲深者天机浅
俗话说,官迷心窍能作恶。
恶有多端,要者两点:官无大小,一沾财色,其余便不足观。
《庄子》云:“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左传·桓公二年》概括得更到位:“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宠”者恩色也,“赂”者财贿也,“章”者彰扬也;卖官渔色,蕴利生孽,贪人败类,公然交接!
吏治腐败乃最大腐败,它直接败坏官纪世风。俗话说,法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3
水失鱼犹为水也
民是衣食父母,官是管家公仆。
据记载,孔子问其高足子夏,什么是为君之道?
子夏对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一句十分流行的谚语——水无鱼依然是水,鱼无水一日难活。
它精当而深刻地道破了官民之关系,不管多大的官,都不能脱离群众,不敢偏离群众路线。
治道有常,利民为本;平易近民,民必近之。
4
堂上远于百里
官越大,越容易受蒙蔽。
所谓身边人,不乏“鹰眼鹿耳八哥嘴,狐狸脑袋兔子腿”。
《管子》有言:“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庭远于万里。”也许身边人咬耳朵所说的话,完全是十万八千里外没影儿的事!此谓之“灯下黑”。
所以选好身边人,既关乎事业成败,亦涉乎心身劳逸。
5
用贤无敌是长城
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
要承认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智愚贤不肖是一种客观存在。
俗话说,满地都是树,做梁的做不了柱。还说,只有不会打仗的将,没有不会打仗的兵。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历史上讲到治世典范,言必称汉唐。何哉?《贞观政要·崇儒学》载唐太宗语:“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6
不以私事害公义
建大事者,不忌小怨。
史籍中关于祁奚推举解狐、赵武力荐邢伯子、咎犯保举虞子羔之类的故事,书之不绝如缕。
解狐之于祁奚,伯子之于赵武,子羔之于咎犯,皆仇家也;然而祁奚等人却能因公举仇,为国输才。
所以《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特载赵武之言:“私仇不入公门。”《说苑·至公》亦录咎犯之语:“不以私事害公义。”
大道容众,大德容仇,公门之内无私怨。俗话说,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7
务学不如务求师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与学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问题是,向谁学?如何学?
现实是杰出的老师,社会是广阔的大学。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三向大众学。然而,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最经济、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师傅请到身边来,人伴贤良智转高。
8
分熟不如分腥
善于调动积极性,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为官的必备素质。
《墨子》云:“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物”是奖赏,是动力;“术”是技艺,是能力。
“物”对“术”之积极性调动,就在于赏罚;赏罚之本,在于劝善惩恶。
因此,赏疑惟重,罚疑惟轻;赏之愈亟,功效愈速;罚之愈公,惩效愈明;赏罚不明,则万事不成。
9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并非说治大国就像炒小菜那么轻松自如。此语关键词在“小鲜”。
政令不能擅出多变,就像煎鱼不可来回翻动,以免搅得色恶肉烂。倘政策没有连续性,就不可能持续发展;若主官没有稳定性,亦不可能负起责任。
俗话说,常调之官好做,家常便饭好吃。
10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担职为官,当有所作为,既要有现实责任感,更要有历史使命感。起点决定终点,视角决定视野。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官也是有责任和义务必须担当的。
自古做官就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难事业。
从历史这面大镜子里,我们可以照见历代王朝兴衰;同时也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官场内部的发展轨迹,这些从中提炼的善政准则,也正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2025-08-26
2025-08-26
2025-08-26
2025-08-24
2022-08-19
暂无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