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1、树⽊丛⽣,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画⾯:⼭岛上树⽊繁茂,百草丰美,给⼈⽣意盎然之感;随着⼀阵萧瑟的秋风,海⾯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赏析:这是诗⼈奇特⽽丰富的想象,运⽤互⽂修辞写⽇⽉的运⾏,灿烂的银河好像发源于沧海,⽇⽉星⾠的运⾏都离不开⼤海的怀抱,描写了⼤海吞吐⽇⽉星⾠,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博⼤胸襟和豪迈的⽓概, 抒发了作者统⼀中国建功⽴业的抱负。
3、“若"字好处:“好像”的意思,有助于表现⼤海吞吐⽇⽉星⾠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博⼤的胸襟。
4、在这些⼭⽔景物的描绘中,感觉出⼀位胸怀宽⼴,踌躇满志,建功⽴业,抱负远⼤的诗⼈形象。
⼆、《次北固⼭下》
1、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赏析:潮⽔涨满,两岸之间⽔⾯宽阔,风平浪静,江中船帆⾼挂,空阔壮丽。该句以“⼀帆悬”之⼩景写出了“两岸阔”的⼤景,为后⼈多称道,既有实景之美,⼜表虚景之壮阔,使⼈有视野开阔,⼼胸宽⼴之感。
悬:写出海上⾏船的景象,在⼴阔⽆垠的海上,⼀个⼩⼩的船帆⾼⾼悬⽴,突出⼤景中的⼩景的形象。
2、海⽇⽣残夜,江春⼊旧年。
赏析:残夜尚未消褪,⼀轮红⽇已从海⾯升起,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显露出春意。借景物描写透露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之中的⾃然理趣(哲理),给⼈以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舞⼒量。
“⽣”、“⼊’’⽤拟⼈⼿法形象写出了夜褪⽇出,冬去春来的景⾊,极具情趣,并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历来脍炙⼈⼝。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设问的修辞,抒发了诗⼈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钱塘湖春⾏》
1、最能体现早春特点的景物:⽔⾯初平,早莺,新燕,浅草。
2、赏析“⼏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早、争、啄’’及画⾯ -
⽤“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对这些充满⽣机的⽣命由衷的喜爱。⼀个“争”字,让⼈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个“啄”字描写了燕⼦那忙碌⽽兴奋的神情,把⼩燕⼦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幅⼤⾃然从沉睡到苏醒的充满⽣机的早春图,从⽽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和⽣机,流露出诗⼈对如此美景的⽆限喜爱。画⾯: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3、赏析:“渐”字和“浅”字、乱、
“渐”紧扣早春的特点,⽣动形象的写出了蓬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各种花⼉次第开放,让⼈想到不久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景。)
“浅”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乱”表现花的颜⾊种类繁多,也表⽰花并⾮全部盛开。
4、全诗以“⾏"为线索,⾸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中间两联描写莺歌燕舞、百花竞放的早春景象,尾联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迷恋,情景交融,浑然⼀体。
5、对尾联的理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喜悦的⼼情。“⾏不⾜”,是因看不够,说明诗
⼈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之中。
6、“⼏处、谁家 ”能否换成“处处、家家”
不能。因为是早春景象,莺和燕还不多,并且与早莺、新燕相照应,表达作者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
7、思想感情:运⽤借景抒情的⼿法,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天净沙秋思》
1、这是⾸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作者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戏曲作家。
2、思想感情:⽣动地表现出⼀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的思乡之情和孤寂愁苦。
3、⽤⾃⼰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说你的感受。
纯⽤⽩描勾勒出这样⼀副⽣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个风尘仆仆的游⼦,骑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他⾛过缠满枯藤的⽼树,看别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过横架在溪流上的⼩桥,来别西边的⼏乎⼈家门前,返是太阳快要落⼭了,⾃⼰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迎接他的有将是⼀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断。
⼩令共写了藤、树、鸦、桥、⽔、家、道、风、马等九种事物,⼀字⼀景“惜墨如⾦”(了解)
4. 《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5.“枯藤⽼树昏鸦,⼩桥流⽔⼈家”,选取六种代表性景物,⾃然组合,天⾐⽆缝。前句给⼈造成⼀种冷落暗淡的⽓氛,后句⼜显⽰出⼀种清新幽静的境界。两句⼀正⼀反勾起游⼦⽆尽的愁思。12个字画出⼀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6.“古道西风瘦马”,则描绘了⼀种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增加⼀层荒凉感。
7.“⼣阳西下”的表达作⽤:点明了游⼦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体。
8.诗⼈把⼗种平淡⽆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
⼈的⽆限愁思⾃然的寓于图景中。(了解)
9. “断肠⼈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刻画了这样⼀位漂泊天涯的游⼦:在残阳⼣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的归宿在何⽅。(了解)
10.这⾸⼩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法来渲染⽓氛,透露了诗⼈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游⼦的思乡的愁思,“道尽天涯游⼦之悲”。
11.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赏析:是全⽂的主旨句,“⼣阳”点明了特定的时间,照应
了“昏”字,“断肠⼈”交代了⼈物及⼈物的⼼情,⼀切悲苦全在“断肠”⼉⼦中凸显出来,点出了沦落在天涯的游⼦的思乡之情和孤寂愁苦。
12. “⼩桥流⽔⼈家”赏析: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衬托出游⼦的孤独凄凉以及家乡亲⼈的怀念。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规啼”点明季节是暮春时节,营造⼀种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借景抒情。
2、我寄愁⼼与明⽉,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我要将⾃⼰的愁⼼寄予明⽉,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拟⼈的⼿法,赋予⽉亮以⼈的情感,把⽆情⽉亮变为知⼼⼈,穿越时空,追随友⼈,表达对友⼈遭贬的⽆限同情与关切。
3、“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赏析
⾸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点明季节是暮春,是借景抒情(或融情⼊景)。
第⼆句写诗⼈听说王昌龄被贬后的悲痛之情。
以悲景衬哀情表现出诗⼈对好友旅途艰⾟、贬谪荒远的深切同情。
六、《夜⾬寄北》(写作特点:情景交融、含蓄深沉)
.1、两个“期”字:笫⼀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问⼀答,⼀扬⼀抑,思念友⼈、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跃然纸上。
2、“涨”字:⼀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注秋池的夜⾬景象,⼜表现出诗⼈愁思的绵长沉重。
3、两个“巴⼭夜⾬”重现,令⼈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徘徊。使“思君”之情更加委婉、含蓄隽永,余味⽆穷。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
赏析:运⽤反衬和想象的⼿法,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想象了回归长安与亲友剪烛夜谈的情景,表达了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5、“未有期”:既有热切的盼望,⼜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七、《泊秦淮》(写作特点:语⾔凝练、含蓄)
1、两个“笼”字连⽤,互⽂见义,将轻烟、淡⽉、寒⽔、细沙四景物融为⼀体,贴切传神的描绘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创造⼀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2、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表⾯上是批评歌⼥,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醉⽣梦死,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批判了晚唐统治者不顾国家存亡,只顾个⼈享乐的现实。表现了诗⼈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思想感情。
3、“犹”字意味深长,形象的表现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下去的情形,将历史、现实、注定灭亡的命运(想象中未来)联系起来,以⾟辣的讽刺表现出诗⼈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感慨(对统治者的愤懑、批判)。
想象:蕴含丰富的情味,令⼈⽣发联想,⽣发忧虑之情。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感慨尽寓其中。
⼋、《浣溪沙》(晏殊)
1、“独”字表现了词⼈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抑郁伤感的⼼情的表现。
2、⽆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花开花落是⾃然规律,所以说⼈是⽆可奈何的,燕⼦每年都会回来,所以说似曾相识。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两句词对仗⼯整,⾳韵和谐,画⾯⽣动,通过对易逝的春天的描写,抒发了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
⽣活哲理:⼀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法阻⽌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活不会因消逝⽽变得⼀⽚虚⽆。(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3、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春⾊衰败的惋叹。
九、《望岳》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钟”运⽤拟⼈的修辞,将⼤⾃然⼈格化,把⼤⾃然写的有情有意,对泰⼭情有独钟赋予泰⼭以神奇秀丽的特征,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
“割”字⽤得好,泰⼭像⼀把硕⼤⽆⽐的⼑,把阳光切断,使泰⼭呈现南阳北阴的景象,突出泰⼭遮天蔽⽇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览众⼭⼩
赏析:化⽤了孔⼦的名⾔“登泰⼭⽽⼩天下”,这不仅是诗⼈攀登泰⼭顶峰的誓⾔,也是他攀登⼈⽣顶峰的誓⾔,表明了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切的雄⼼和⽓概。哲理:只有站得⾼,才能望得远。⼈⽣如登⼭,只有不畏艰难险阻,费⼒攀登绝顶,才能享受“⼀览众⼭⼩”的胜利的喜悦。
3、“望”的⾓度:⾸联,远望泰⼭的雄伟壮阔;颔联近望泰⼭的神奇秀丽、遮天蔽⽇;颈联细望泰⼭,通过写⾃⼰的内⼼感受,衬托泰⼭的雄伟壮丽及其感⼈的⼒量;尾联由望岳⽽产⽣登岳的愿望。 ⼗、《春望》
1、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2、国破⼭河在,城春草⽊深。
赏析;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断壁残垣,虽然⼭河依旧,可是本该是繁花似锦的春天,如今却乱草遍地林⽊苍苍。⼀个“破”字,写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触⽬惊⼼,仿佛⽬睹国家的残破;⼀个“深”字,写出城空⼈稀,草⽊荒凉的景象,令⼈满⽬凄然。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
者悲叹似在⽿边。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赏析:运⽤拟⼈的⼿法,花感时⽽落泪,鸟恨别⽽惊⼼,将“花”“鸟”作为感恨的主体,这是诗⼈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感时伤世的感情。
将诗⼈作为感恨的主体,诗⼈因感时恨别,触景⽣情,见花⽽落泪,听到鸟鸣⽽感到惊⼼。表达了诗⼈感时伤世的感情。
4、烽⽕连三⽉,家书抵万⾦
赏析:⽤“抵万⾦”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的强烈思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讯不⾄时的迫切⼼情,很⾃然的使⼈共鸣,因⽽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5、展开想象,写出诗句‘⽩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描写的画⾯,并揭⽰诗句的含义。⾯对沦陷的河⼭,⼀位满头⽩发的⽼⼈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叹息,⽼⼈昔⽇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法梳髻插簪了。诗句所描写这⼀细节,含蓄⽽深刻的表现了诗⼈忧国思家的情怀。
6、“搔”挠的意思,表⽰⼼绪烦乱,是对诗⼈的细节描写,传神的表达了诗⼈内⼼难以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使⾄塞上》
1、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赏析:运⽤⽐喻的⼿法,以“征蓬”“ 归雁”说⾃⼰好像征蓬⼀样随风⽽去,⼜像归雁⼀样进⼊胡天,既⾔事⼜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内⼼幽微难⾔、激愤忧郁的情感。
2、⼤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赏析: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直”字表现了烟的劲(jing)拔坚毅之
美,“圆”给⼈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觉。“直” “圆”⼆字⽤的逼真传神,不仅准确的描绘了沙漠雄奇壮观的景象,⽽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把⾃⼰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阔的⾃然景象的描绘中。
3、从⾸联和颔联中明⽩诗⼈出使边塞的⽬的是“欲问边”,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4、请从⾊彩美的⾓度对“⼤漠孤烟直,长河落⽇圆”这⼀句进⾏赏析
不⽤直接表现⾊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调之美。⼴阔⽆垠的⼤漠黄沙漫漫,橘红的⼣阳辉映着⽩光的河⽔,⼀缕⽩⾊的烽烟直上⾼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同眼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1、“乐天”指⽩居易,歌⼀曲指《醉赠刘⼆⼗⼋使君》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中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诗⼈怎样的思想感情?
(1)、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被害致死的⽼友的怀念(对受害旧友的悼念)
(2)⽐喻⾃⼰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乡,仿佛有隔世之感(对岁⽉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两句:表达新旧凋零、⼈事全⾮的惆怅之情。
3、“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赏析:沉⾈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皆春。刘禹锡以沉⾈、病树⽐喻⾃⼰,借⽤⾃然
景物的变化暗⽰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个⼈的沉沦算不得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现在好。
哲理:这两句⽣动形象的揭⽰了新陈代谢的⾃然规律,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4、全诗思想感情:既表现作者对⾃⼰被贬谪造弃置的⽆限⼼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精神。
⼗三、《⾚壁》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赏析:这两句发议论感慨,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运⽤典故,借代的⼿法,⽤⼆乔的命运形象的代替东吴的命运,以⼩见⼤,深刻警策。曲折地反映出他的英雄⽆⽤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相信只要有机遇,⾃⼰也会有所作为。
2、独到的见解、史识:不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3、前两句:借物起兴。借古战场上的折戟兴起对前朝英雄⼈物和战事结果的感叹,暗含岁
⽉流逝⽽物是⼈⾮的感慨。
⼗四《过零丁洋》
1、⼭河破碎风飘絮,⾝世浮沉⾬打萍
运⽤⽐喻⼿法,将国家命运与个⼈命运紧密联系在⼀起。以“风飘絮”⽐喻国势危亡, “⾬打萍’’⽐喻⾝世坎坷。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叹零丁。
赏析:诗中“惶恐”.“零丁”⼀语双关,对仗⼯整,⾃然天成,⼀是指两个地名,另⼀层意思是以地形的险恶来暗⽰诗⼈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这两句不仅表达出诗⼈出众的才华,还让⼈感受到诗⼈忠贞爱国的情怀。(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表达了诗⼈对抗敌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处境的⾃怜和哀愁。)
3、“⼈⽣⾃古谁⽆死,’留取丹⼼照汗青。
赏析:。古往今来,⼈难免⼀死,为拯救祖国⽽死,⼀⽚丹⼼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以死明志、舍⽣取义的决⼼,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调歌头明⽉⼏时有》.
1、⼈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把⽉有阴晴圆缺的⾃然现象和⼈有悲欢离合的⽣活变化相联系,说明⼈⽣聚散不可避免。表现了词⼈由⼼情有所郁结到⼼胸开阔的⼼理过程,可见他达观的⼼境。
2、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赏析: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这两句道尽了千载离⼈之⼼,表达了对亲⼈的美好祝愿。是词⼈的⾃我安慰,也是对亲⼈的劝导,表现出词⼈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