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舍竹》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释】①偏称:最适宜,最合适。②夭艳:异常艳丽而不端庄。③孤贞:挺立坚贞;孤直忠贞。④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赏析】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因言获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团练副使。谪居于偏僻商州,使他倍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一日临窗而观,忽见一片透明澄澈的碧色,带着丝丝凉意,仿佛要染绿人的鬓发须眉,作者顿觉耳目清爽,心旷神怡,诗意便开始在心中荡漾。
首联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所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商州团练副使这个闲官,面对“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而且“峻节可临戎”的数百竿竹子,怎不诗兴顿发呢?怎不抒发一下“老夫欲寄精诚去,凭仗高风达紫宸”那样感慨呢?颔联,表面写竹子不与百花争春,独守坚贞,不怕严寒,实际上是在写作者的气节。
颈联将竹子人格化,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此联写得有声有色,饶有雅趣,多有风韵,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的一联,堪称名句。尾联以想象作结。第二年,王禹偁果真“量移去”,被贬到更远的解州。那么对于青竹,是否“犹得今冬雪里看”?诗人依然看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竹子,雪里翠竹,青白分明。同时,尾联还表现出诗人和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一样的愤慨。
《宿洞霄宫》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赏析】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夭柱观,北宋改名洞霄宫。宋朝大臣退休,常挂个“提举洞禅宫”的职街,可见它的名气。林逋是杭州孤山的隐士,来此游览,写下他的观感。此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一开头,“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是对整个环境和诗人整个心情先作一笔概括。洞霄宫建在大涤山上,他就先从山写起。“不可尽”说明山之大,著一“秋”,字,点出时令。“亦无垠”是指诗人自己的心情。山上景多而美,一路观赏不尽,他的欣快心情随景而生,也随景而变,一浪接一浪,所以说“无垠”。这两句是总括,把客观景物和内心感情先安顿一笔,借此也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二联,“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进入具体写景。虽只有十个字,却有几个特点。第一,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第二,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一派活泼,一片生机,是活的景,不是死景。第三,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强烈的对比,映衬,激射,十分明亮,十分绚烂。第四,“碧涧”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流红叶”十分匆忙,“点白云”十分悠闲。一俯一仰,一动一静,诗人心情的徘徊起伏,已经表现在了言外。
第三联也是具体写景,但与上联不同。上联写得绚丽,此联写得明净;上联着重安排景物,此联暗地交代时间;上联写“涧流”,其声清冷,此联写“乱蝉”,其声噪闹。“凉阴”说明日已西斜,“落日”已是时近黄昏,写时间的流转,层次分明。所以两联重点不同,疏密各异。至于两联的对仗工整,下字准确,轻重匀称,也同样能看出作者的细密功夫。
结末一联,用意在点出题目的“宿”字。他是打算在山中过夜的,不过还未到就寝的时候。然而他已经想到枕上的情景了:洞霄宫种了许多芭蕉,看天气又快要下雨,那雨打芭蕉的音响,一定又是很有韵味的。诗人故意发问:那么,谁能在枕上听到呢?其实他是知道的,他能领略这种幽美的情韵,只是不晓得同听此声的还有哪些人罢了。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宋庠
绿鸭东陂已可怜,更因云窦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閒州不计年。
【赏析】西湖是许昌城里一个占地百余亩的大湖。西湖原分东西两半,中间以横堤相隔。西部比东部大数倍,水却很浅。皇祐年间(1049一1054),宋庠贬官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完工以后,他写下了《重展西湖》二首以记其事,该诗即是其中之一。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庸俗生活的强烈感情。
首联描述凿通西湖时诗人喜悦的心倩。“绿鸭”写溯水的色彩。古人常以“鸭头绿”,“鸭绿”形容绿色,“绿鸭”即“鸭绿”的倒文。陂,池塘。“东陂”,指西湖的东半。此句意谓,东半湖虽然面积不大,但绿波荡漾,水光粼粼,风景已经十分可爱了。接着以递进句“更因”承接上文,说明凿断横堤后东半湖的水流入西半湖,其景更令入陶醉。窦,指山的孔穴,云窦,指从山穴或山谷中涌流而出的云。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用“云窦”比喻从横堤上凿开的孔穴中滚滚流出的湖水。“西田”,并非指田,实指西半湖,因水浅故说“田”。东半湖水深、水位高,东半湖的水源源流注到西半湖,于是东西两半瑚连成了一片,使西湖平添无限风光。
颔联写重展后的西湖胜景。由于凿通了东西两湖,西湖的面积扩大了,西部的水也加深了。这两个变化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鱼和鸟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诗人用一个动词“凿开”,十分准确地交代了疏浚之功,又用“忘情地”三个字,在模拟鱼鸟的欢情之余,透露出诗人自己喜悦的心境。下一句“展尽”是个双关的动词。一方面是说,湖面开阔了,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无边无垠;另一方面是说,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水天一色,胸怀顿觉舒旷。诗人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怀,而是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颈联深一层写新湖的夜色:“向夕旧滩都浸月”,写得很细腻。“旧滩”,指西半湖的湖沿,整治前因水浅,故成“滩”。但后来不同了,西半湖的水位升高,昔日的湖滩,也被水淹没了。入夜,皓月当空,水中映出月亮的倒影。“都浸月”三字,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过寒新树便留烟”,在朦胧的月色中,新枝摇曳,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这是十分迷人的夜景。
尾联即景抒怀。古人称太守、郡守、刺史之类的地方长官为使君。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直欲”即“真欲”、“真想”;“称渔曳”,就是做个渔翁,意即归隐。“愿赐闲州不计年”,意思是,但愿朝廷赐给我一个闲散的州郡,让我在大自然恬适清闲的环境里度过一生。这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厌恶官场庸俗生活的强烈感情,但也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情绪。这首诗在艺术上颇有特色。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热烈的感情,自然而含蓄。诗人的观察力比较细密,故状物、写景细腻传神,中间两联的对仗十分工整精巧。
《九日置酒》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赏析】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不作愁语,气局一新。这也是诗人境遇气质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高台复帐驻鸣茄”,气派十足。又是“高台”,又是“复帐”,又是“鸣茄”,其场面之阔绰,气氛之热烈,历历如绘。这决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赏秋的情景。诗人少年得志,一生显达,历任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该诗中有“白首太守”之句,应是晚年在成都所作。颔联承上,写佳日兴会,形象鲜明。出句与对句分写登高与饮酒两个场面。“遨欢”、“促饮”二语,道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任落风前帽”一句活用典故,尽显洒脱。《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为风流美事。“争吹酒上花”,意谓争饮菊花酒。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
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颈联一转,以景语出之,写登山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经过一番秋雨刷洗之后,天宇澄净,秋容清淡。二句境界开阔,气象恢宏。“明”字与“清”字道出了秋晨的特色。尾联笔力所聚,精彩益显,以欣喜的心情、活脱的形象作结。“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白头太守”,不仅刻画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意谓“九日置酒”非一般登高,而是太守在宴游。一股富贵气从中透出,照应首联。结句“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压邪的习俗。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放浪形骸,豁达开朗。
《宿甘露僧舍》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赏析】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善政事、军事,为北宋名臣,曾举荐王安石一同担任宰相。这是他旅宿甘露寺的感怀之作。甘露寺,坐落在长江南岸镇江的北固山顶,从上面可俯视汹涌澎湃的滚滚长江。
诗的第一、二句劈空而起,在夸张、幻想的笔法中融进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北固山的高峻地势和甘露寺远离红尘的清肃。山顶云气绕寺而飞,疑为从僧房中诗人所倚的枕中所出,触目皆是,伸手可及,令人有将千万山峰揽入胸怀的感觉;松涛在深谷中呼啸升起,细听仿佛就在床底下席卷而过,其声呜咽,令人心颤。诗人写“云气”,写“松声”,正是为了衬托甘露寺的清迈脱俗,而这“云气”又极奇特,仿佛如枕中所出,似云似雾,似真似幻,造成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而“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又不仅仅是夸张与幻想,而是充满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精神。此时之诗人,居高凌视,孤峰独立可统驭万物。可以想象,诗人高居北固山顶,看云气缭绕身旁,千峰仿佛前来亲近,听脚下松涛卷过,万壑似乎低首哀鸣,胸中升起的是一种何等雄迈俊爽的感觉。
诗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种以近推远、远近结合的写法,即由“枕中”、“床底”推至千峰、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纳入胸怀,而诗的三、四句则采取以小写大、大小结合的写法,即以一扇小窗的开启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同时又以“放入”一词将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势(大)与一窗的涛声顿起(小)巧妙结合起来,这一开窗赏江听涛的行为在“放入”的主体意志熔铸中转化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此时的“开窗”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开窗放入”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构思法,诗人以小窗写大江,从小处着笔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
《山馆》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写于作者乡居曲江的末期。这时,经过几年的冷静思索,余靖对田园生活渐能适应,心情也已大大平和下来。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作者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着孤独惆怅之情。一开头,诗人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他内心的悲哀。这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五六两句,“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山馆山园老而不衰的秋景,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朓及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诗人以闲旷之目,托高远之思,一切深沉的思考,都蕴藏于无言的远眺之中。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
《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另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山城:靠山的城垣,指夷陵。冻雷:春天的雷声。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
【赏析】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作品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寒冷,但实际上是暗喻政治环境的恶劣,言外之意该是说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能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呢?“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残雪压枝,仍有柑橘未落,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黄橘与笋芽不惧雪压、雷鸣的顽强精神,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也暗示出正义的力量不但无法被摧垮,而且必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抒写乡愁,感叹人生之短暂。“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贬诸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前途充满的乐观信念。此处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