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宋诗四首鉴赏

非常频道 /  诗词歌赋 /  来自: 非常文化 /  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 评论数

    0

  • 阅读数

    157

  • 收藏数

    0

作者:admin 发表于 2022-8-31 21:24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赏析】张舜民,宋代著名诗人。《村居》是其代表作之一。诗里所描写的是一幅静谧谈雅,又带有一缕清寂气息的秋日村居图。

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诗人并不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目。没有这一顿挫,则太平直,缺少韵致了。张舜民此诗意境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牛背寒鸦,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但作者使用夕阳寒鸦来渲染气氛,在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二是刻划形象更为细腻生动。两两相互配合,则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看似淡淡写来,却已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宁静,是这首小诗的基调。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以静写静。后两句却是变换手法,以动写静。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但是没有破坏环境的和谐统一,奥秘就在于动作的迟缓,声调的单一。此诗通过细致地观察生活,以清雅自然的语言,勾勒出新颖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山路梅花》冯山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

何妨归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赏析】这首七律,是旅途即兴之作。作者用素描手法,写山路梅花,不添香,不着色,不写疏影横斜,只写梅花带来的春意,却非常传神。

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车帷暂一开。这时作者正在车行途中,有人传告山下有冬梅数株,正在含香开放,触动了赏梅的清兴,随即停下车来,揭开车帷,下车前去观赏,可见诗人的雅兴之浓。

试向林梢亲手折,早知春意逼人来。这两句用流水对,在意义上互为因果。作者在下车之后,步行到梅树中间,亲手折下林梢开放的梅枝。东风才放最高枝,所以在折梅花的当儿,不觉春意逼人而来。又因为作者是闻知山下有数株梅花,才开帷下车的,在闻得此讯之时,就已经感到春到人间了。所以前句的试向,后句的早知,都显出探梅、赏梅、折梅的情趣,很自然地表达了作者清旷的胸怀。

何妨失路参差见,更遣东风次第吹。写折梅之后,更觉春意逗人,因而产生了这样的感想:倘若能在归途中不时见到梅花,实为旅途中的快事。参差,本意是高下不齐,也有先后的意思,这里表示多次见到。初见梅花,已觉逸兴横生;参差见到,更增旅程中的情趣。由此,作者寄意东风,希望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次第,依次之意)。在诗句中作者是直接表达这样的情怀的,但纡徐曲折,摇曳多姿。何妨更遣,都是用的期望语气,并不显得唐突。

莫作寻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语。他深情地说:如此高洁的梅花,不要把她当作寻常的花蕊看待,须知一年一度,她带回了春到人间的消息,也带来了江南隔年的消息。纵使开在山路旁边,无人赏识,也还给行人带来温暖慰藉之情。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一)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赏析】《澄迈驿通潮阁》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组诗作于1100年(元符三年),诗人离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这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闲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字令人想见诗人旅途颠沛、神情困顿之态;而归路,则暗示出漂泊之远,一怀愁绪由此而起。愁闻二字下得平淡,却将思乡盼归的心曲表达得十分真切,不管诗人是有所问而,还是他人无意之言而诗人有心而,都使人意会到身处偏远之地的诗人内心的落寞、孤寂。他暗自期望:此处离故乡会近一点了吧?但是留心打听,方知归路依然遥远,这给他这个旅客增添了许多倦意和愁绪。

诗人怀着思乡的愁闷心情独自行走,突然眼前一亮:前面有一座飞檐四张的高阁,凌空而起,俯视着跨水长桥。眼明飞阁俯长桥点出通潮阁之题。眼明二字极其准确地写出诗人对突兀而起的通潮阁的主观感受,而且使诗歌的情调由低抑转为豁朗。两句之间的起落变化,显示了诗人开阖自如的大手笔,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磨难所持的乐观态度。如同把远贬海南视为难得的经历一样,在这里他也不肯让自己的精神就此委顿,而是竭力振作,将内心的愁苦化解开去。眼前这座凌空而起的通潮阁正是以其宏伟之势、阔大之景吸引了诗人的注意力。

诗歌很自然地由抒情转到写景: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正因为贪看,全副身心被自然景色所吸引,故而不觉时光流逝。写得意气悠然闲适,大有与物同化之趣。有意思的是,诗人写白鹭,不用,却着一字,而这字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所在。首先,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如同一团浓墨重重地抹在画面上,其气势,其力度,是所不具备的。其次,这一字中,点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传达出诗人的神情意态:诗人凭栏远眺,贪看一队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久久地追随着白鹭移动,故而有的感觉。若用,则见不出诗人久眺的身影。更妙的是,白鹭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这种静态完全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既与人们观察展现于开阔背景上的运动时所获得的感受一致,暗示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旷;同时,也是诗人心境之的外现。最后一句用一个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也是无声无息,令人不觉其。正是在这至宁至静的境界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而从诗人倚轩凝然不动的身影中,表现出深切的寂寞和一丝莫明的惆怅。

这首七绝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诗中以景写趣,韵调清雅悠闲,意趣隽永。虽写悲伤之怀,却不流于颓唐委顿;画面疏朗,笔力雄放。前人称苏轼诗清雄,这首诗即是。

 

《霁夜》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赏析】这首诗写秋夜雨霁的清静景色,表现出爽快的精神境界。一般都因宋玉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而发悲秋之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如李白诗中称秋兴逸,刘禹锡说胜春朝。《霁夜》表现清爽的心境,也是一种逸兴。

霁夜,这里是指雨霁之夜。但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意境,不仅将时间延展了,而且将顺序交叉着。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的开头却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明亮夜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看夜色在前,而梦觉在后,这是一种倒叙;颔联出句又先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写眼前淡月笼云的景色,又是一种回叙;颈联仍先写雨前秋风扫落叶,再写雨霁萤火横飞,仍然是回叙;末联由夜推想到朝,悬想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必然是苍翠欲滴。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回叙霁前的风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这种时间的交叉和延展,不仅避免了平直,而且扩大了容量。

清爽的秋兴是通过秋夜景物的描写来表现的。诗的核心是一个字,清兴融化在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古人说,秋风清,秋月明,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描写这种清秋之景,诗人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比起一般的景物点染,其艺术效果要强得多。诉诸视觉的朦胧月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便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感受。秋声是听出来的,堕叶也是听出来的,在夜里,落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这里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清秋逸兴,也很有艺术效果。总之,用对比映衬手法描写秋夜景色,从而很好地表现出清秋逸兴,也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