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宋诗三首鉴赏

非常频道 /  诗词歌赋 /  来自: 非常文化 /  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 评论数

    0

  • 阅读数

    159

  • 收藏数

    0

作者:admin 发表于 2022-8-31 21:26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人乞祭余骄妾妇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士甘焚死不公候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赏析】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强烈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这不是一首缅怀过往祭奠死者的诗,这是一首借清明之题抒写生者人生观的诗。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起于眼见之景、联想之人,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够乐观,但就看似不够乐观的感慨背后,流溢着诗人无限的愤懑之情。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和悲,意境顿出。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呢?只是这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野田荒垅似乎更适合于清明这个节日本身。累累埋骨,处处荒冢,忠奸贤愚冤怨节烈,统归于黄土,怎会不生愁呢?大地无言,只能却披衰败荒芜的外衣,由诗人、世人解读它的哀伤。首联起笔写景,淡定散阔,别有境界;感情平抑内敛,为下文的议论人生蓄势张本。

颔联紧承前文,写清明时节的”“:雷声惊天动地,蛰居的动物苏醒过来;雨量充足,郊田原野草木萌发柔嫩葱茏,一派勃勃生机。这是自然界的物态。它给人以希望,它启迪人思考——生的姿态。于是就有了颈联的两个典故,两种活法。人乞祭余骄妾妇说的是古代那个专靠到坟茔地里乞讨人家祭祀剩下的供品以饱食终日且炫耀于妻妾的人,士甘焚死不公侯说的是拒官隐居虽被烧死亦不甘心妥协于社会的正直之士。一样人生,两种境界,不置可否的对比中,暗含着诗人对介之推高蹈品格的肯定与赞扬。

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即便是活在当下,谁又辨贤愚?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诗人的满腔愤懑;以景做结的末句里有悟透生死的通达。这种通达,是贬谪失意的心灰意懒,是不满现实的讽刺反击,是坚守人格操守的格格不入。

总之,此《清明》即事感怀,用对比的景引出对比的人生,感悟生死,在看似消极的结论中,满含无限的愤懑之情。

 

《秋怀二首(其一)》黄庭坚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篔簹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秋怀二首(其二)》黄庭坚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赏析】作此组诗时作者任职于国子监。国子监职务清闲,作者能读书自遣。他当时还未卷入新旧党斗争,处境比较单纯,所以诗篇虽带有感慨,但在他的作品中情调还是比较闲淡的,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有着更多的郁勃不平之气。

第一首,前六句写,后两句写怀。起句秋阴细细压茅堂,写秋阴透入屋里。细细二字,既蒙上秋阴,表示其不浓;又作下面的状语,表示不断沁透,用字细微。字称得上是诗眼而能,颇出奇,是积渐的力量,有此一字,全句显得雄健。次句吟虫啾啾昨夜凉,写虫声。着昨夜二字,表明诗所写的是翌日的白天;字与下句字照应。第三句雨开芭蕉新间旧;写雨后芭薰的开放。新间旧,新叶与旧叶相间,可见观物之细。第四句风撼筼筜宫应商,写风吹竹声作响。筼筜,竹名;,指风力大,摇动出声;都是五音之一,以之写竹声,表现其有音乐性,可见作者体察事物之美。第五六句: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古代妇女,多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做御寒的衣服,故捣衣的石砧的声音四起,便是秋天到来的象征;秋天日短,故屋檐外日影(景即影)不长。砧声到了急不可缓,便是秋意已深,寒衣应该赶制了。第七八句: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承上砧声而来。户外捣衣声急,触动作者想到寒衣问题。他想起来却是裘破无人缝补,这一是作客在外,一是为官清贫,四字意含两层。弃墙角,不自收拾,接以不念岁晚(岁晏)严霜多,难以对付,更见缺少谋虑。这两句写意态的颓唐,但却是作者曲述自己心情的洒脱,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所谓达者对待未来之事,是不应该戚戚于怀,多作预先的谋虑的。这两句是写怀。诗篇写秋是每联一句写景,一句写声,幽美中带点凄清,渐渐从不相干处写到切身之事;写怀又把切身的事排开,用达观的态度对待它,使人觉得作者所关心的倒是那些不相干的景物和天然的声籁,凄清之感又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了。

第二首,前四句写,后四句写怀。起两句: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仍写秋风及雨后。苔滑,是雨后情况,它和字结合,表现室中空寂,门庭行人很少,也即表现作者官冷孤居、过着寂寥的落寞生涯。第三四句: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上句写雨再来,承接组诗中的第一首,表现出雨是连日不断,时间又从白天转到夜里;下句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来写景。雨多池涨,兼以天冷,故蛙声虽多,是而不是,声带凄紧,不像夏天那样热闹有趣;雨余淡月照着树上的寒鹊,因栖息不安而转枝。这四句也是每联中一句写声,一句写景,凄清的气氛比组诗第一首更浓,但还是淡淡写来,不动激情。第五六句: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感慨世上交情淡薄,不易信赖。第七八句: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写得细微含蓄。从凄清、孤寂的处境中引起对友谊的渴求,首先感到的是世上真挚友谊的难得;这种情境又使作者更感到少数志同道合的故人的友谊的可贵,但这些故人又远隔他乡,不但无法相对倾谈,而且连代为传书的鸿雁的影子都看不到。四句中包含着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转折起伏,却写得若断若续,脉络不露,使人只能于言外得之;湖水浸白云,插以无端二字,便是埋怨它只浸云影而不能照出传书的鸿影,诗句就由写景化为抒情,做到寓情于景。前诗写怀,归于轻视物质上的困难,归于洒脱,兼具理趣和深情;这首诗写怀,归于重视别离中的友谊,归于绵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